「瞎子摸象」這個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,但我們就還是先來回味一下: 話說有一個大王告訴他的大臣:你去牽一頭大象來,讓天生就眼盲的人用手摸摸看吧。盲人們在摸完大象後,大王問他們:你們摸到的大象是長什麼樣子啊? 第一個摸到大象牙齒的瞎子說:「大象的樣子像蘿蔔的根。」 第二個摸到大象耳朵的瞎子說:「大象的樣子像畚箕。」 第三個摸到大象頭的瞎子說:「大象的樣子像石頭」。 第四個摸到大象鼻子的瞎子說:「大象的樣子像舂米的杵」。 第五個摸到大象腳的瞎子說:「大象的樣子像舂米的石臼。」 第六個摸到大象背脊的瞎子說:「大象的樣子像床」。 第七個摸到大象肚子的瞎子說:「大象的樣子像酒甕」。 第八個摸到大象尾巴的瞎子說:「大象的樣子像一條繩子」。 於是這幾個瞎子竟為了每個人的答案不同而爭吵起來,每個瞎子都堅持自己的答案是對的,都不願意讓步。

其實這幾個盲人,他們每一個都說對也沒說對。說對的是,他們如實表達了他們的認知。不對的是,他們每個人所接觸到的並不完全,不能以偏概全。 這就好像老子《道德經》第一章開宗明義說的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原本這句白話的意思是說:道,可以來解說,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。名,可以用名稱來稱謂,就不是永恆的名。

如果我們把這第一章的「道」字,用「生命」這個詞來取代,每個人對「生命」的詮釋都不盡相同,所以面對「生命」,我們都像是瞎子摸象,不是嗎?生命是什麼?似乎要回頭看時我們才容易明白,原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地來到這世上,即使是雙胞胎或多胞胎,他們各自來到世上的時間也不同,出生的排行不同,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不一樣,所以在詮釋生命上也都不同。

面對「生命」,就像瞎子摸象,生命中出現的「事件」,如果把它套用在《道德經》開宗明義這句話,因為每個人的背景知識、經驗不同,即使掌握的資訊一樣,解讀資訊背後的意義也不一定相同,有時甚至會有對立的看法,而這樣的狀態,也正是「道」的呈現。倘若我們都能理解這樣的本質表象,則在遇到事情時,就能謙卑、冷靜客觀看待事情的樣貌,也就是《道德經》上說的「常無欲,以觀其妙。」意思是在沒有欲望時,可以看到本來面貌的奧妙。然後,能夠傾聽、能夠有同理心,能夠更全面了解事情的原委,也就是《道德經》的另一句話「常有欲,以觀其徼。」意思是:在有慾望時,可以看出本相的軌跡。然後才能夠再回到自身,明白自己能做什麼、該做什麼。 透過「瞎子摸象」這一個故事,大家是否覺得原來《道德經》的義理,就在你我生活的實踐中去體悟、原來《道德經》不是這麼遙不可及的哲學經典。

歡迎加入我們FB粉絲頁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jenpucenter/

此篇文章影音檔連結:http://youtu.be/nfphjZTJ6UM

道德經第1章有聲書連結:http://youtu.be/Ih7eli6_kx8

真樸ep26-1.png真樸ep26.png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真樸JenPu  的頭像
    真樸JenPu

    真樸JenPu的部落格

    真樸JenP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